痛风发作期可通过卧床休息、冰敷镇痛、药物镇痛、碱化尿液、调整饮食等方式治疗。痛风通常由高尿酸血症、关节损伤、寒冷刺激、饮食不当、代谢异常等因素引起。
1、卧床休息
急性发作期需减少关节活动,避免负重行走。抬高患肢有助于减轻肿胀,建议使用软垫支撑下肢,保持踝关节高于心脏水平。每日卧床时间需超过12小时,直至红肿热痛症状明显缓解。
2、冰敷镇痛
在关节红肿处间隔性冰敷,每次15-20分钟,每日重复进行3-4次。冰袋需用毛巾包裹避免冻伤,冷敷可降低局部代谢率,减少炎性介质释放。冰敷后若出现皮肤苍白或麻木感应立即停止。
3、药物镇痛
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秋水仙碱片抑制中性粒细胞趋化,或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塞来昔布胶囊控制炎症。严重疼痛时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但需警惕消化道出血风险。
4、碱化尿液
口服碳酸氢钠片使尿液pH值维持在6.2-6.9,促进尿酸排泄。每日饮水量需超过2000毫升,可交替饮用苏打水与柠檬水。监测尿常规避免过度碱化诱发磷酸钙结石。
5、调整饮食
严格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海鲜等,每日嘌呤摄入控制在150毫克以下。增加低脂乳制品、新鲜蔬菜水果摄入,烹饪选用植物油。禁止饮酒及含糖饮料,避免果糖干扰尿酸代谢。
发作期应保持每日饮水2500-3000毫升,优先选择弱碱性矿泉水。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关节活动,避免突然剧烈运动。建议定期监测血尿酸水平,长期控制需配合降尿酸药物如别嘌醇片或非布司他片,并建立个体化的饮食运动方案。发作频繁或存在痛风石患者需风湿免疫科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