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粥样硬化可能导致脑缺血、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动脉瘤破裂出血、血管性痴呆等危害。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管壁脂质沉积引发的慢性病变,与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相关,需通过药物控制及生活方式干预延缓进展。
1、脑缺血
脑动脉粥样硬化可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引发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可能出现头晕、注意力下降等症状,长期缺血可能造成脑白质病变。治疗需控制血压血脂,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并配合有氧运动改善循环。
2、脑梗死
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可能引发急性脑梗死,导致偏瘫、失语等神经功能缺损。与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损伤有关,常见突发面部歪斜、肢体无力等表现。急性期需溶栓治疗,预防可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抗栓调脂药物。
3、认知功能障碍
长期脑血流灌注不足可损伤海马等区域,出现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下降等表现。可能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相关,早期可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筛查。治疗包括尼莫地平片、丁苯酞软胶囊等改善脑代谢药物,配合认知训练。
4、动脉瘤破裂出血
血管壁弹性减弱可能形成动脉瘤,血压骤升时易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与血管中层结构破坏相关。需紧急处理,预防可控制血压,避免用力动作,定期进行脑血管影像学检查。
5、血管性痴呆
多发性脑梗死或慢性缺血可能引发进行性认知衰退,表现为人格改变、定向力障碍等。与脑组织多灶性损伤有关,需与阿尔茨海默病鉴别。治疗可使用盐酸多奈哌齐片、银杏叶提取物片等,同时加强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
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需长期监测血压、血脂及血糖水平,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每周进行3-5次30分钟以上快走或游泳等有氧运动。饮食应增加深海鱼类、西蓝花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抗氧化物质的食物,避免熬夜及情绪激动,每6-12个月复查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