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可通过休息制动、冷敷热敷、药物治疗、支具固定、康复训练等方式康复。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通常由运动扭伤、外力撞击、关节稳定性差、慢性劳损、先天韧带松弛等原因引起。
1、休息制动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避免患肢负重。使用弹性绷带或护踝加压包扎,减少局部肿胀和出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静脉回流。严重损伤时需拄拐杖辅助行走,制动时间通常为2-4周。
2、冷敷热敷
损伤后48小时内每2-3小时冰敷15-20分钟,可选用冰袋或冷敷凝胶。48小时后改为热敷,使用热水袋或红外线理疗灯,温度控制在40-45℃。冷热交替治疗能缓解疼痛并加速组织修复。
3、药物治疗
可遵医嘱使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洛索洛芬钠贴剂、氟比洛芬凝胶贴膏等非甾体抗炎药。严重肿胀时可配合迈之灵片、地奥司明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疼痛剧烈者可短期使用盐酸曲马多片。
4、支具固定
Ⅱ度以上损伤需采用踝关节支具或石膏托固定3-6周。功能性支具允许适度背屈跖屈活动,刚性支具适用于完全断裂。夜间建议使用可调节角度的夜间固定靴,维持韧带在松弛位愈合。
5、康复训练
拆除固定后开始渐进式训练,包括踝泵运动、弹力带抗阻训练、平衡垫站立等。后期可进行单腿提踵、八字跑、侧向移动等功能性训练。水中步行训练能减轻关节负荷,建议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
康复期间应避免跳跃、急转急停等高风险动作,选择鞋帮较高的运动鞋。每日进行跟腱牵拉和踝关节活动度训练,逐步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若6周后仍存在关节不稳或疼痛,需复查核磁共振评估韧带愈合情况。饮食注意补充蛋白质和维生素C,适量摄入深海鱼油有助于减轻软组织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