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可通过耳痛、听力下降、耳内流脓等症状判断,主要分为分泌性中耳炎和化脓性中耳炎两种类型。中耳炎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闷胀感、耳鸣、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通过耳镜检查、声导抗测试等方式确诊。
1、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以鼓室内积液为主要特征,多因咽鼓管阻塞导致。常见于感冒后或腺样体肥大患者,表现为耳闷、听力减退、自声增强感。儿童发病率较高,可能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有关。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促进黏液排出,配合鼻用糖皮质激素如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减轻黏膜水肿。若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鼓膜穿刺抽液或置管术。
2、化脓性中耳炎
化脓性中耳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期可出现剧烈耳痛、高热、鼓膜充血穿孔伴脓性分泌物。慢性者多因急性期未规范治疗,表现为长期耳漏、鼓膜穿孔。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局部抗感染,严重时口服头孢克洛干混悬剂。若出现乳突炎等并发症,可能需要行乳突根治术。治疗期间应保持耳道干燥,避免污水进入。
预防中耳炎需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感冒时正确擤鼻避免逆行感染。儿童需定期检查腺样体,避免二手烟暴露。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出现耳部不适及时就诊。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C,限制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应充分休息,避免用力擤鼻或乘坐飞机,防止咽鼓管压力变化加重病情。慢性患者需定期复查听力,防止传导性耳聋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