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粘膜出血主要表现为瘀点、紫癜、瘀斑、血肿等,可能由血管异常、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引起。
1、瘀点
瘀点是直径小于2毫米的皮下出血点,压之不褪色,常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过敏性紫癜早期。患者皮肤可见针尖样红色或紫色斑点,多分布于四肢远端。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时,毛细血管脆性增加会导致微小血管破裂。需排查感染、药物因素,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升血小板药物如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
2、紫癜
紫癜为3-5毫米的皮下出血斑块,好发于双下肢,可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维生素C缺乏症。皮损稍隆起于皮肤表面,可能伴关节肿痛。血管炎性紫癜与免疫复合物沉积相关,需检测尿常规排除肾损害。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或维生素C片。
3、瘀斑
瘀斑是大于5毫米的不规则出血斑,多见于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轻微碰撞即可导致皮下大面积青紫,常伴关节腔出血。与凝血因子Ⅷ或Ⅸ缺乏有关,需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发作期需静脉输注凝血酶原复合物,避免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
4、血肿
血肿表现为局部肿胀伴波动感,多见于严重凝血异常或外伤后。深部肌肉血肿可压迫神经血管,需超声检查评估范围。自发性血肿提示可能存在白血病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紧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恢复期可配合低频脉冲磁疗促进吸收。
5、粘膜出血
口腔鼻腔粘膜自发性渗血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牙龈出血可能提示维生素K缺乏。粘膜出血常伴面色苍白等贫血体征,需骨髓穿刺明确病因。血小板低于20×10⁹/L时需输注单采血小板悬液,日常使用软毛牙刷减少机械刺激。
出现皮肤粘膜出血需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检查,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饮食宜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菠菜、猪肝,保证优质蛋白摄入。观察出血范围变化,牙龈出血可用生理盐水含漱,鼻腔出血需压迫鼻翼止血。凝血异常患者应随身携带疾病警示卡,定期监测凝血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