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属于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由口蹄疫病毒感染引起,可感染牛、羊、猪等偶蹄类动物,人类感染概率较低但存在风险。
口蹄疫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或污染环境传播,人类感染后可能出现发热、口腔黏膜疱疹、手足皮肤水疱等症状。多数患者症状较轻,表现为自限性病程,1-2周内可自行恢复。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如心肌炎或继发细菌感染。农业从业者、兽医等职业暴露人群需特别注意防护,接触动物后应及时消毒。
人类感染口蹄疫的病例较为罕见,全球每年报告病例数极少。病毒在人体内的复制能力有限,人际传播尚未见明确证据。但病毒可通过衣物、工具等污染物间接传播,暴发期间应避免接触疫区动物及制品。我国将口蹄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和扑杀政策,有效控制了人间感染风险。
若接触可疑动物后出现相关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暴露史。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生乳或食用未检疫肉制品。畜牧从业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定期对养殖场所进行彻底消毒,发现动物疫情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