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骨修复手术通常需要满足缺损直径超过3厘米、缺损部位影响生理功能或外观、患者全身状况稳定等条件。手术前需完善影像学评估,排除感染、颅内高压等禁忌证。
颅骨缺损直径超过3厘米是手术的主要指征之一。当缺损面积较小时,硬脑膜和头皮软组织可提供足够保护,此时手术必要性较低。但缺损直径超过3厘米时,脑组织失去骨性支撑,易受外力损伤,可能引发脑组织移位、脑脊液循环障碍等问题。此时需通过钛网或聚醚醚酮材料进行修补,恢复颅腔完整性。缺损部位若位于额部等显露区域,即使面积较小,但严重影响外观时也可考虑手术修复。患者需完成头颅CT三维重建检查,精确测量缺损范围,评估周边骨质条件。手术时机一般选择在去骨瓣术后3-6个月,待头皮瘢痕软化、颅内压稳定后进行。
患者全身状况需达到手术耐受标准。术前评估包括心肺功能、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基础指标,慢性病患者需控制血糖血压在安全范围。存在活动性感染、严重营养不良、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况需暂缓手术。颅内高压未缓解、脑室扩大伴脑积水者,需先处理原发病变。儿童患者需评估颅骨生长潜力,部分病例需延迟至青春期后手术。长期使用抗凝药物者需遵医嘱调整用药方案。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减少术后感染风险。吸烟患者建议术前戒烟4周以上,改善组织愈合能力。
术后需保持切口清洁干燥,避免碰撞头部。恢复期间出现头痛加剧、切口渗液、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日常饮食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骨愈合。定期复查头颅CT评估植入材料位置及愈合情况,术后1年内避免剧烈运动。钛网修补者需告知安检人员,避免金属探测仪误报。心理疏导有助于缓解术后焦虑,家属应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天气变化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修补区域不适感,通常随时间推移逐渐减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