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刺激征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抗生素治疗、镇痛处理、手术治疗等方式缓解。腹膜刺激征通常由急性腹膜炎、消化道穿孔、腹腔脏器破裂、肠梗阻、盆腔炎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禁食胃肠减压
腹膜刺激征患者需立即禁食,通过鼻胃管进行胃肠减压,减少胃肠道内容物对腹膜的刺激。胃肠减压可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同时避免消化道穿孔患者胃内容物继续漏入腹腔。操作时需注意保持引流管通畅,记录引流液性状和量。
2、静脉补液
患者因腹膜炎症导致体液大量渗出,可能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需建立静脉通道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维持有效循环血量。补液过程中需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电解质补充方案。
3、抗生素治疗
继发感染引起的腹膜刺激征需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等。抗生素选择应覆盖肠道常见致病菌,严重感染需联合用药。用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感染指标变化。
4、镇痛处理
在明确诊断前应谨慎使用镇痛药物,可选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等阿片类药物缓解剧烈腹痛。避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掩盖病情。镇痛治疗需在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下进行,用药后需重新评估腹部体征。
5、手术治疗
对于消化道穿孔、阑尾穿孔、绞窄性肠梗阻等需手术处理的病因,应尽快进行剖腹探查术或腹腔镜手术。手术方式包括穿孔修补术、病变脏器切除术、腹腔冲洗引流等。术后需加强抗感染治疗和营养支持。
腹膜刺激征患者治疗期间需绝对卧床休息,采取半卧位以利于腹腔炎症局限化。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选择低脂低纤维食物如米汤、藕粉等。日常需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卫生,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遵医嘱进行康复锻炼,逐步恢复日常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