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一般不会直接遗传给下一代,但某些遗传易感基因可能增加患病概率。白血病属于后天获得性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生主要与体细胞基因突变有关,而非生殖细胞遗传缺陷。具有家族聚集倾向的白血病类型主要有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幼年型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等,这类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肿瘤易感基因突变。
多数白血病属于散发型病例,由后天环境因素与体细胞突变共同导致。辐射暴露、苯等化学毒物接触、病毒感染等环境因素是常见诱因,这些因素可导致造血干细胞DNA损伤。典型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反复感染、出血倾向等症状,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或降低。对于散发型白血病患者,其子女患病概率与普通人群相近,无须过度担忧遗传问题。
少数家族性白血病与遗传性肿瘤综合征相关。范可尼贫血、李-佛美尼综合征等遗传病患者存在DNA修复基因缺陷,其白血病发生率显著增高。这类患者通常伴有生长发育异常、多发畸形等特征,基因检测可明确致病突变。若父母携带相关致病基因,子女有50%概率遗传该突变,但并非必然发展为白血病。建议高风险家族成员进行遗传咨询和定期血液监测。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白血病发生风险。避免接触放射线及苯类化学制剂,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毒感染,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C和叶酸的新鲜蔬果。若家族中有多名血液系统肿瘤患者,或本人伴有反复血象异常,建议至血液科进行基因筛查和专科评估。现有医疗技术已能对部分遗传性白血病综合征实施产前诊断,为高风险家庭提供生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