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走路一瘸一拐一般会恢复,但恢复程度与骨折类型、治疗方式及康复训练有关。骨折愈合后通过规范康复训练可逐步改善步态,若未及时干预可能遗留长期功能障碍。
骨折初期因疼痛、肿胀或固定制动,患肢肌肉可能出现萎缩或关节僵硬,导致暂时性跛行。随着骨折愈合,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性负重训练、关节活动度练习及肌肉力量锻炼,多数患者3-6个月内步态可明显改善。例如踝关节骨折后通过平衡训练、跟腱拉伸等方式能恢复足部背屈功能,股骨骨折患者需重点强化股四头肌等肌群力量。
少数复杂骨折或合并神经损伤者可能恢复较慢。粉碎性骨折若复位不良可能引发创伤性关节炎,表现为长期行走疼痛性跛行。脊髓或周围神经损伤会导致肌肉控制异常,需结合电刺激、矫形器辅助等综合康复手段。老年患者因骨质疏松愈合慢,合并肌少症时更易出现持续性步态异常。
建议骨折愈合后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定期复查影像学评估愈合进度。日常避免单侧肢体过度负重,行走时可暂时使用拐杖分担体重。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促进骨愈合,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关节活动度。若6个月后步态仍未改善,需排查骨不连、畸形愈合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