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裂孔疝与反流性食管炎存在直接关联,食管裂孔疝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进而引发或加重反流性食管炎。两者常伴随出现,主要与膈肌结构异常、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
食管裂孔疝是指胃的一部分通过膈肌的食管裂孔突入胸腔,这会破坏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功能。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酸反流的重要屏障,当其功能受损时,胃酸更容易反流至食管。长期胃酸刺激可导致食管黏膜损伤,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常出现烧心、胸骨后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出血或食管狭窄。
部分患者虽有食管裂孔疝但未出现明显反流症状,这与疝囊大小、位置及个体差异有关。小型滑动型食管裂孔疝可能仅偶尔引发轻微不适,而大型食管裂孔疝或混合型疝更容易导致持续性反流。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妊娠、肥胖或长期咳嗽者,腹压增高会同时诱发食管裂孔疝和反流症状。
若出现反复烧心、反酸或吞咽障碍,建议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明确诊断。治疗需兼顾食管裂孔疝的解剖学异常和反流性食管炎的黏膜修复,包括调整饮食习惯、控制体重、抬高床头睡眠等生活方式干预,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兰索拉唑肠溶片等药物,严重病例可能需要手术修复膈肌缺损。日常应避免饱餐、弯腰劳作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减少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摄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