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导致机体体温过高的因素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6/28 09:21

围术期导致机体体温过高的因素主要有感染性因素、药物反应、手术操作刺激、输血反应以及环境温度过高。体温过高可能与麻醉药物、无菌性炎症反应、术中保温措施不当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干预以避免并发症。

1.感染性因素

手术切口或体内留置导管可能引发局部或全身感染,病原体释放致热原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常见表现为术后24-48小时体温超过38摄氏度,伴随切口红肿、渗液或血象升高。需根据病原学检查选择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等,同时加强切口护理。

2.药物反应

麻醉药物如琥珀胆碱、阿托品可能干扰体温调节,某些抗生素或输血制品也可能引发药物热。多表现为用药后1-2小时内体温骤升,无明确感染灶。需立即停用可疑药物,必要时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抗过敏治疗。

3.手术操作刺激

长时间手术暴露体腔、电刀使用产生高温或骨水泥聚合反应均可导致吸收热。常见于骨科或胸腹腔手术,体温多在37.5-38.5摄氏度之间波动。可通过术中控制电刀功率、冲洗降温等措施预防,术后可物理降温。

4.输血反应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或溶血反应可致体温迅速升高,常伴寒战、呼吸困难。多因血型不符或血液污染引起,需立即停止输血,静脉注射盐酸苯海拉明注射液,维持呼吸道通畅。

5.环境温度过高

手术室温度超过25摄氏度或患者覆盖过多敷料时,可能阻碍散热。尤其儿童及肥胖患者更易发生,表现为术中体温渐进性升高。应调节手术室温湿度至22-24摄氏度,使用循环水毯等主动降温设备。

围术期体温监测应贯穿术前至术后24小时,发现体温异常需排查原因并针对性处理。保持病房通风适宜,鼓励患者适量饮水促进代谢,避免厚重被褥覆盖。对于高龄、基础疾病患者及重大手术,建议持续监测核心体温,必要时使用冰毯或药物降温。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改善循环散热,但需避免过度劳累。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