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很容易积食可能与喂养不当、脾胃虚弱、饮食结构不合理、进食过快、病后失调等因素有关。积食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腹胀、口臭、大便异常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推拿按摩、药物调理等方式改善。
1、喂养不当
家长过度喂养或频繁加餐会导致宝宝胃肠负担过重。未消化的食物堆积在消化道内形成积食,常伴随舌苔厚腻、夜间哭闹。建议家长采用定时定量喂养方式,避免强迫进食,两餐间隔保持3-4小时。哺乳期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清淡。
2、脾胃虚弱
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脾胃运化功能较弱。先天性脾胃不足或久病耗气的宝宝更易出现积食,症状多见食欲不振、面色发黄。可遵医嘱使用小儿健脾散、婴儿健脾颗粒等中成药,配合捏脊疗法促进消化功能发育。
3、饮食结构不合理
过早添加高蛋白、高脂肪辅食或过量食用寒凉生冷食物会损伤脾胃。表现为大便酸臭、肛门发红。家长应遵循由稀到稠的辅食添加原则,1岁前以米糊、菜泥为主,限制芒果、冰淇淋等生冷食品摄入。
4、进食过快
宝宝咀嚼不充分或进食时哭闹易吞入过多空气。食物未经充分研磨直接进入胃肠,导致嗳气、腹胀等积食症状。建议营造安静就餐环境,选用适合月龄的餐具,固体食物需切成小块,每口咀嚼15-20次。
5、病后失调
感冒、腹泻等疾病后胃肠功能未完全恢复时强行进补可能引发积食。常见于滥用营养补充剂或过早恢复油腻饮食的情况。病后应先给予米汤、稀粥等流食,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必要时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
预防宝宝积食需建立规律饮食作息,每日保证适量活动促进胃肠蠕动。出现持续腹胀、呕吐或体重增长缓慢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消食药物。哺乳期母亲应保持饮食均衡,避免进食过多油腻辛辣食物影响乳汁质量。可通过顺时针按摩宝宝腹部,配合温水泡脚等物理方法辅助改善消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