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被重视主要与脑卒中风险增加、早期筛查技术普及、慢性病管理意识提升等因素有关。
1、脑卒中关联
颈动脉斑块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斑块破裂或脱落形成的栓子可能阻塞颅内动脉,导致脑组织缺血坏死。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缺血性脑卒中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斑块稳定性评估已成为卒中预防的关键环节,超声检查可发现低回声斑块等高风险特征。
2、筛查技术发展
高分辨率超声、CT血管成像等无创检查技术的普及,使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显著提高。超声检查能精确测量斑块厚度、评估狭窄程度,对无症状人群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价值。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用于手术前精确评估,这些技术进步推动了临床重视程度。
3、慢性病管理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者是颈动脉斑块高发人群。随着慢性病管理体系的完善,多学科协作将颈动脉斑块纳入综合评估指标。血脂控制目标值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等干预措施,均以延缓斑块进展为目的。
4、老龄化影响
年龄增长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使得斑块患病率持续上升,60岁以上人群超声检出率超过20%。斑块导致的认知功能下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问题,在老年健康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5、治疗进展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成形术等治疗手段的成熟,使有症状斑块患者获得明确干预方案。他汀类药物对稳定斑块的作用得到循证医学证实,阿托伐他汀钙片、瑞舒伐他汀钙片等药物应用规范逐步统一,推动临床关注度提升。
建议40岁以上高危人群定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指标。饮食上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增加深海鱼类和膳食纤维,适度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已发现斑块者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剧烈颈部按摩或突然转头等危险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