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颚囊肿通常由牙源性感染、发育异常、外伤刺激、慢性炎症及肿瘤性病变等因素引起,可通过手术切除、抗感染治疗、局部引流、囊肿刮治及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
1.牙源性感染
龋齿或根尖周炎可能导致细菌侵入上颌骨,引发牙源性囊肿。患者常伴随牙齿松动、咬合疼痛等症状。治疗需清除感染源,如根管治疗或拔除患牙,配合头孢克洛胶囊、甲硝唑片等药物控制感染。
2.发育异常
胚胎期上皮细胞残留可能形成含牙囊肿或球状上颌囊肿,多无自觉症状,常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手术完整摘除囊肿是主要治疗方式,术后需病理检查排除其他病变。
3.外伤刺激
上颌骨受外力撞击后,血肿机化可能诱发创伤性骨囊肿。表现为局部肿胀、压痛,X线显示透光阴影。较小囊肿可观察自愈,较大者需手术清除并修复骨缺损。
4.慢性炎症
长期鼻窦炎或牙周炎可能刺激黏膜腺体导管阻塞,形成潴留性囊肿。常见鼻塞、面部压迫感等症状。需治疗原发炎症,囊肿较大时可选择鼻内镜微创手术。
5.肿瘤性病变
成釉细胞瘤等良性肿瘤可能继发囊肿样改变,需通过CT与活检鉴别。治疗需扩大切除并重建颌骨,术后定期复查防止复发。
术后应保持口腔清洁,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预防感染。饮食选择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辛辣刺激。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口腔科随访观察愈合情况。囊肿复发或出现新症状需及时复诊,长期未治疗可能导致颌骨吸收、牙齿移位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