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裂通常由便秘、腹泻、分娩创伤、肛门括约肌痉挛等因素引起。肛裂是肛管皮肤全层裂开形成的慢性溃疡,主要症状为排便时疼痛和出血。解读引发肛裂的4个因素主要有排便异常、局部创伤、肌肉功能障碍、感染因素。
1、排便异常
长期便秘时干硬粪便强行通过肛管,容易造成肛管皮肤机械性撕裂。反复腹泻时稀便中的消化酶会刺激肛管皮肤,导致黏膜屏障受损。这两种排便异常都会增加肛管皮肤裂伤概率,建议保持规律排便习惯,适当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2、局部创伤
分娩过程中胎儿头部压迫可造成会阴及肛管组织撕裂。肛门指检或器械检查操作不当也可能损伤肛管黏膜。这类机械性损伤若未及时处理,可能发展为慢性肛裂,产后妇女尤其需要注意肛门清洁护理。
3、肌肉功能障碍
肛门内括约肌痉挛会导致肛管局部缺血,降低组织修复能力。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引起括约肌舒缩功能紊乱,这类情况需要通过肛门测压等检查明确诊断,必要时可采用肉毒杆菌毒素注射治疗。
4、感染因素
肛窦炎、肛周脓肿等感染性疾病可能蔓延至肛管皮肤。结核、梅毒等特殊感染也会导致肛管溃疡形成。这类肛裂往往伴有脓性分泌物,需要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后需针对性使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肛裂需保持肛门清洁干燥,便后建议用温水清洗。饮食上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保证每日饮水量。避免久坐久站,可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功能。出现排便疼痛、出血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急性期肛裂通过保守治疗多可痊愈,慢性肛裂可能需要手术干预。日常生活中注意调节排便习惯,减少如厕时过度用力,有助于降低肛裂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