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可能对新生儿造成呼吸窘迫综合征、脑损伤、喂养困难、感染风险增加、远期发育迟缓等危害。早产是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分娩,此时胎儿器官发育尚未成熟,需特别关注健康风险。
1、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肺部表面活性物质分泌不足,可能导致肺泡塌陷,引发呼吸急促、发绀等症状。需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如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并结合无创呼吸支持。严重时需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住院观察1-2周。
2、脑损伤
早产儿脑血管发育不完善,易发生脑室内出血或脑白质软化。表现为肌张力异常、惊厥或意识障碍。需头部超声监测,必要时使用苯巴比妥注射液控制惊厥,配合神经节苷脂钠注射液营养神经。康复期需定期评估运动发育。
3、喂养困难
早产儿吸吮吞咽功能不协调,常需鼻饲管喂养。可能伴随胃食管反流,选用深度水解蛋白配方奶,添加母乳强化剂。逐步训练经口喂养,使用多潘立酮混悬液改善胃肠动力,喂养周期延长2-3周。
4、感染风险
免疫系统发育不全使早产儿更易发生败血症、肺炎等感染。需严格消毒隔离,监测C反应蛋白。疑似感染时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炎治疗,重症联合注射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住院期间感染概率较足月儿高。
5、远期发育迟缓
早产可能影响神经发育,导致认知、语言或运动能力落后。需在矫正月龄6个月前开始早期干预,包括抚触训练、视听刺激等。定期进行Gesell发育评估,必要时使用胞磷胆碱钠胶囊促进脑代谢,持续随访至学龄期。
早产儿出院后需保持适宜温湿度环境,按矫正月龄进行生长发育监测。母乳喂养时添加母乳强化剂,定期接种疫苗但需避开急性期。避免人群密集场所,接触婴儿前严格洗手。发现喂养异常、呼吸暂停或体温不稳定时需及时返院复查。家长应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参加早产儿随访门诊建立健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