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食管裂孔疝可通过体位调整、药物治疗、内镜下治疗、外科手术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由膈肌发育缺陷、腹腔压力增高等因素引起,典型表现为呕吐、进食困难、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1、体位调整
喂养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以上有助于减少反流。婴儿可采用30度斜坡卧位睡眠,使用防反流床垫。避免紧裹腹部衣物,喂养时采取少量多次原则,每次喂奶量不超过120毫升。
2、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肠溶片可抑制胃酸分泌,缓解食管黏膜损伤。促胃肠动力药多潘立酮混悬液能加速胃排空。黏膜保护剂硫糖铝混悬凝胶可形成保护膜,需遵医嘱按疗程使用。
3、内镜下治疗
内镜下射频消融术适用于食管下端黏膜糜烂者,通过热能刺激胶原增生加固括约肌。内镜下套扎术可缩小疝囊开口,需全身麻醉下进行,术后需禁食6小时并监测生命体征。
4、腹腔镜手术
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创伤小,通过重建膈肌脚、缝合加固疝环。Nissen胃底折叠术将胃底包绕食管下端360度,术后需流质饮食2周并避免剧烈咳嗽。
5、开放手术
经胸或经腹路径行疝囊还纳术,适用于合并严重肺部压迫者。BelseyMarkIV术式采用部分胃底折叠,保留生理性嗳气功能,术后需定期复查胃镜评估吻合口情况。
术后应持续6个月保持半流质饮食,避免巧克力、薄荷等降低括约肌压力的食物。每日分5-6餐进食,餐后2小时内禁止平卧。定期监测生长发育曲线,每年复查上消化道造影评估复发情况。出现呕血、持续性吞咽困难需立即返院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