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肺炎通常需要进行胸部CT、肺功能检查、支气管肺泡灌洗、血气分析、组织活检等检查。放射性肺炎是胸部肿瘤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咳嗽、气促、发热等症状,需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综合诊断。
1、胸部CT
胸部CT是诊断放射性肺炎的首选检查,可清晰显示肺部炎症范围及纤维化程度。早期表现为磨玻璃样改变,后期可见实变影或网格状改变。CT能区分放射性肺炎与肿瘤复发,对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检查时需配合呼吸指令,避免运动伪影干扰结果。
2、肺功能检查
肺功能检查可评估放射性肺炎对呼吸功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限制性通气障碍和弥散功能下降。通过肺活量、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等指标监测病情进展。检查前需避免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测试时需多次重复以确保数据准确性。
3、支气管肺泡灌洗
支气管肺泡灌洗通过纤维支气管镜获取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胞学分析和病原体检测。放射性肺炎灌洗液中淋巴细胞比例升高,有助于排除感染性肺炎。检查前需禁食,术中需监测血氧饱和度,术后可能出现短暂发热或咯血。
4、血气分析
血气分析可判断放射性肺炎是否导致低氧血症,评估呼吸衰竭程度。典型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严重者可伴二氧化碳潴留。检查需采集动脉血,采血后需压迫穿刺点,避免血肿形成。动态监测有助于调整氧疗方案。
5、组织活检
经皮肺穿刺或胸腔镜下肺活检可获取病变组织,通过病理检查确诊放射性肺炎。病理特征包括肺泡壁增厚、纤维蛋白渗出和Ⅱ型肺泡上皮增生。活检适用于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治疗效果不佳者,需评估出血风险后谨慎实施。
放射性肺炎患者应避免吸烟及接触呼吸道刺激物,保持居住环境空气流通。可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改善肺功能,饮食需保证足够热量和优质蛋白摄入。若出现活动后气促加重或持续低热,应及时复查胸部CT。遵医嘱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期间需监测血糖和骨密度,长期卧床者需预防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