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皮肤营养性改变可通过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活检及血管功能评估等方法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皮肤颜色、温度、弹性及毛发分布情况,触诊是否存在水肿或硬结,测量下肢周径差异。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能出现色素沉着、脂性硬皮病等特征性表现,动脉缺血性疾病常伴皮肤苍白、温度降低。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排查感染或贫血,血糖检测筛查糖尿病相关微血管病变,肝肾功能评估代谢异常。必要时检测血清蛋白、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水平,营养不良可导致皮肤萎缩、伤口愈合延迟等改变。
3、影像学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动静脉血流动力学,CT血管造影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部位,MRI软组织分辨率高,有助于鉴别皮肤肿瘤或深部组织感染。X线平片可发现慢性骨髓炎导致的骨皮质改变。
4、病理活检
对持续不愈的溃疡或可疑肿瘤病变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明确是否为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等皮肤恶性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可辅助诊断特异性皮肤病如硬皮病、淀粉样变等代谢性疾病。
5、血管功能评估
踝肱指数测定判断动脉灌注情况,毛细血管镜检查微循环状态,经皮氧分压检测反映组织氧合水平。动态静脉压测量和光电容积描记有助于鉴别静脉淤血性皮肤病变。
日常需保持下肢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或外伤,穿着宽松棉质衣物。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摄入均衡。出现皮肤溃疡、持续瘙痒或颜色异常改变时应及时就医,禁止自行使用刺激性药膏或偏方处理创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