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通常不是胃癌,两者在性质、发展风险和治疗方法上有明显区别。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而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细胞的恶性增殖性疾病。
1、性质差异
胃息肉属于良性病变,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胃底腺息肉、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等,多数生长缓慢且无侵袭性。胃癌则是恶性疾病,具有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的特性,病理类型以腺癌为主,可能伴随淋巴结或器官转移。
2、发展风险
胃息肉癌变概率较低,仅特定类型如直径超过20毫米的腺瘤性息肉可能恶变。胃癌本身即为恶性疾病,若未及时治疗,肿瘤会持续进展并破坏胃壁结构,导致出血、梗阻或全身转移。
3、症状表现
较小胃息肉通常无症状,较大息肉可能引起上腹隐痛、饱胀感或轻微出血。胃癌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消化不良,进展期会出现持续腹痛、呕血、黑便、消瘦及贫血等全身症状。
4、检查方式
两者均需胃镜检查和活检确诊。胃息肉在胃镜下呈规则隆起,表面光滑;胃癌病灶多形态不规则,可能伴有溃疡、僵硬或周围黏膜皱襞中断。增强CT或超声内镜可进一步评估胃癌浸润深度。
5、治疗原则
胃息肉多采用内镜下切除,如高频电切术或黏膜切除术,术后定期复查即可。胃癌需根据分期选择治疗方案,早期可行内镜或手术切除,中晚期需结合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手段。
建议胃息肉患者每1-3年复查胃镜监测变化,避免长期食用腌制、烟熏食物。胃癌高危人群如有家族史或慢性萎缩性胃炎,应每年进行胃镜检查。出现持续上腹不适、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后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