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可通过复温处理、药物治疗、创面护理、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冻伤通常由寒冷暴露、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氧、皮肤屏障受损、继发感染等原因引起。
1、复温处理
冻伤后需尽快脱离寒冷环境,避免摩擦或挤压患处。轻度冻伤可用37-40℃温水浸泡复温,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直至皮肤恢复柔软和感觉。复温过程中可能出现疼痛加剧,属于正常现象。禁止使用火烤、雪搓等错误方式,以免加重组织损伤。
2、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可缓解疼痛和炎症,阿司匹林肠溶片有助于改善微循环,严重冻伤可能需要注射用青霉素钠预防感染。局部可涂抹冻疮膏促进修复,深部冻伤需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改善血流。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
3、创面护理
水疱应保持完整,用无菌敷料覆盖保护。破溃创面需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洗,外涂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坏死组织应由专业医护人员清创,护理过程中注意观察创面颜色、渗液等变化。保持患处干燥清洁,避免受压或二次损伤。
4、物理治疗
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超声波治疗有助于加速组织修复。恢复期可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配合按摩改善患处血供。高压氧治疗对重度冻伤有辅助效果,能提高组织氧合程度。物理治疗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刺激。
5、手术治疗
严重冻伤出现组织坏死时,可能需行坏死组织切除术。范围较大者需进行皮瓣移植术修复创面,伴有血管损伤需血管重建术。手术时机需根据冻伤深度和范围综合评估,术后需加强抗感染和营养支持。术后康复期应定期复查,监测组织存活情况。
冻伤恢复期间应注意保暖,避免烟酒和刺激性食物。穿着宽松衣物减少摩擦,每日检查皮肤颜色和温度变化。适度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促进修复,保持室内温度在20-25℃。如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等感染征兆应及时就医。愈后需加强肢体功能锻炼,冬季外出做好防寒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