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肛通常是指直肠脱垂,直肠下垂是脱肛的主要原因之一。脱肛的具体原因主要有腹压增高、盆底肌松弛、长期便秘、分娩损伤、营养不良等因素。
1、腹压增高
长期咳嗽、慢性腹泻、重体力劳动等因素可能导致腹压持续增高,增加直肠脱垂的概率。腹压增高时,直肠受到向下推力,容易从肛门脱出。这类情况需要减少腹部用力活动,避免提举重物,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如慢性咳嗽或腹泻。
2、盆底肌松弛
盆底肌群松弛会导致直肠支撑力减弱,常见于老年人或多次分娩的女性。盆底肌功能减退后,直肠固定能力下降,在排便时容易发生脱垂。可通过凯格尔运动锻炼盆底肌,严重时需考虑手术治疗。
3、长期便秘
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增加直肠压力,长期便秘患者因反复用力排便,可能造成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缓泻剂有助于缓解症状。
4、分娩损伤
经阴道分娩可能造成盆底神经肌肉损伤,尤其是多胎妊娠或难产情况。分娩过程中盆底组织过度拉伸,产后恢复不佳时可能遗留直肠脱垂隐患。产后应尽早进行盆底康复训练,必要时使用子宫托辅助支撑。
5、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盆底结缔组织薄弱,常见于消瘦体质的儿童或老年人。蛋白质缺乏会影响直肠周围支持组织的强度,增加脱垂风险。需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等。
脱肛患者应注意保持肛门清洁,排便后及时回纳脱出组织。日常避免久站久蹲,可进行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饮食上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预防便秘。若脱出物无法回纳或出现嵌顿、出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医生可能根据病情选择硬化剂注射、直肠悬吊术或经腹直肠固定术等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