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和肠炎可通过发病部位、典型症状、病因、检查方式及并发症5个方面区分。胃炎主要累及胃黏膜,表现为上腹痛、恶心;肠炎多发生在肠道,以腹泻、下腹痛为主。两者病因均可由感染、药物或自身免疫等因素引起,但具体致病机制存在差异。
1、发病部位
胃炎病变集中于胃部黏膜层,胃窦和胃体部常见;肠炎则发生于小肠或结肠黏膜,空肠、回肠及乙状结肠为好发区域。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黏膜充血水肿程度,肠镜能清晰显示肠道黏膜糜烂或溃疡范围。
2、典型症状
胃炎以剑突下灼痛、餐后饱胀、嗳气泛酸为特征,严重时可呕吐咖啡样物;肠炎主要表现为脐周或下腹阵发性绞痛,伴随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感。急性肠炎多伴发热,慢性胃炎常见食欲减退。
3、病因差异
胃炎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抗炎药使用或胆汁反流相关;肠炎常见于沙门菌等病原体感染、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自身免疫性胃炎可合并恶性贫血,感染性肠炎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
4、检查方法
胃炎诊断依赖胃镜及活组织病理检查,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肠炎需粪便常规培养、肠镜检查,炎症性肠病需血清抗体检测。腹部CT对鉴别肠梗阻等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5、并发症
胃炎可能进展为胃溃疡、胃穿孔或胃癌;肠炎可导致肠穿孔、中毒性巨结肠或营养不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属癌前病变,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直肠癌风险显著增加。
日常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刺激及变质食物,胃炎患者应少食多餐,肠炎发作期建议低渣饮食。两类疾病均需规范治疗,胃炎可遵医嘱使用铝碳酸镁咀嚼片、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肠炎需根据病原学结果选择蒙脱石散、美沙拉嗪肠溶片等。出现呕血、持续腹泻或剧烈腹痛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