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术期体温监测方法主要有体表温度监测、核心温度监测、红外线测温、食管温度监测、膀胱温度监测等。
1、体表温度监测
体表温度监测通过皮肤温度传感器测量体表温度,常用于非侵入性监测。该方法操作简便,适用于短时间手术或低风险患者。体表温度可能受环境温度、局部血流影响,测量结果略低于核心温度。监测部位常选择腋窝、前额或手掌,需确保传感器与皮肤紧密贴合。体表温度监测无法反映深部器官温度变化,需结合其他监测方式评估体温状态。
2、核心温度监测
核心温度监测通过直肠、鼻咽或肺动脉导管测量体内深部温度,能准确反映重要器官温度。直肠测温操作简单但可能受粪便影响,鼻咽测温反应迅速但可能刺激黏膜,肺动脉导管测温最精确但属于有创操作。核心温度监测适用于长时间手术、重大手术或体温调节障碍患者,可及时发现低体温或高热状态。
3、红外线测温
红外线测温通过检测体表红外辐射非接触测量体温,常用于术前筛查和术后监测。耳温枪测量鼓膜温度接近核心温度,额温枪测量前额温度受环境影响较大。红外测温快速便捷且避免交叉感染,但测量精度受操作手法、环境温度及患者出汗影响。该方法适合大规模筛查或需要频繁测温的情况,但不宜作为围术期核心体温监测的唯一依据。
4、食管温度监测
食管温度监测将温度探头经口或鼻置入食管下段测量温度,能较准确反映心脏和大血管温度。食管测温反应速度快于直肠测温,受外界干扰小,但置管可能引起患者不适。该方法适用于全身麻醉患者,特别是心脏手术或需要精确体温调控的情况。操作时需注意探头位置,过浅可能受呼吸道气体温度影响。
5、膀胱温度监测
膀胱温度监测通过导尿管内置温度传感器测量尿液温度,能较好反映核心温度且创伤较小。膀胱温度与肺动脉温度相关性高,适用于需留置导尿的长时间手术患者。测量结果可能受尿流速度、膀胱内残余尿量影响,在少尿或无尿状态下准确性下降。该方法兼具测温与排尿功能,但导尿操作存在尿路感染风险。
围术期体温监测需根据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及患者状况选择合适方法,必要时可联合多种监测方式。医护人员应定期校准设备,规范操作流程,确保测量准确性。对于老年、儿童、危重等特殊患者,建议采用核心温度监测并加强体温保护措施。术后仍需持续监测体温变化,及时处理低体温或发热情况,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