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通气的治疗目标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7/02 12:03

机械通气的治疗目标主要包括维持有效气体交换、减少呼吸做功、预防或治疗呼吸衰竭、为原发病治疗争取时间以及避免并发症。机械通气通过人工辅助或替代自主呼吸,帮助患者度过急性呼吸功能障碍期,同时保护肺组织免受进一步损伤。

1、维持气体交换

机械通气通过调节氧浓度和通气参数,纠正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对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采用小潮气量通气可改善氧合指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则需调节吸呼比以促进二氧化碳排出。目标是将动脉血氧分压维持在60毫米汞柱以上,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患者基础水平。

2、降低呼吸功耗

当患者存在严重呼吸困难时,呼吸肌耗氧量可占全身耗氧量的30%以上。机械通气能分担呼吸肌负荷,适用于重症肌无力、急性呼吸肌疲劳等状况。通过压力支持或容量控制模式,使患者呼吸功指数降至正常范围,避免呼吸肌继发性损伤。

3、治疗呼吸衰竭

对于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可逆转危及生命的高碳酸血症;在急性心源性肺水肿中,正压通气能减少静脉回流,改善心功能。需根据血气分析动态调整参数,使pH值维持在7.25-7.45,这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4、支持原发病治疗

在脓毒症休克、多发伤等危重状态下,机械通气为抗感染、手术等治疗创造条件。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时,需维持平台压低于30厘米水柱,防止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对于颅脑损伤患者,可通过控制性过度通气降低颅内压。

5、预防并发症

合理设置呼气末正压能预防肺泡萎陷,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风险。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评估脱机指征,可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对于长期通气患者,应监测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采用间歇性自主呼吸训练维持膈肌功能。

机械通气期间需定期评估血流动力学和通气参数,根据动脉血气、呼吸力学监测结果调整模式。建议床头抬高30-45度预防误吸,加强气道湿化管理。对于慢性呼吸衰竭患者,应制定阶段性康复计划,包括呼吸肌训练和营养支持,逐步过渡到无创通气或家庭氧疗。医护人员需每日进行撤机筛查,避免不必要的延长通气。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