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换晶体后可能出现后囊膜混浊、人工晶体移位等后遗症。白内障手术通过置换混浊的晶状体改善视力,但术后需关注潜在并发症。
后囊膜混浊是较常见的术后反应,通常发生在术后数月或数年。晶状体后囊因细胞增生导致混浊,患者可能再次出现视力模糊、眩光等症状。可通过激光后囊切开术治疗,操作简单且恢复快。人工晶体移位多与术中固定不牢或外伤有关,表现为视力突然下降、复视或眩光。轻度移位可观察随访,严重移位需手术复位或更换晶体。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眼压升高,与粘弹剂残留或炎症反应相关,多数在数日内自行缓解。
术后早期可能出现角膜水肿,表现为视物朦胧、畏光流泪,通常1-2周内逐渐消退。感染性眼内炎虽罕见但后果严重,表现为眼痛、视力骤降和眼睑肿胀,需紧急抗生素治疗。黄斑囊样水肿多在术后4-12周出现中央视力下降,多数病例经药物治疗可恢复。部分患者术后对比敏感度下降,夜间驾驶时眩光明显,可选择特殊设计的抗眩光晶体改善症状。
术后需按医嘱使用抗生素和抗炎眼药水,避免揉眼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眼压和眼底情况,出现眼红眼痛需及时就诊。保持眼部清洁干燥,游泳时佩戴护目镜。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和锌,有助于伤口愈合。术后1个月内避免提重物和弯腰动作,防止晶体位置异常。选择防紫外线眼镜保护眼睛,减少强光刺激带来的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