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骨病可通过调整饮食、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使用磷结合剂、控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透析或肾移植等方式治疗。肾性骨病通常由慢性肾脏病导致的钙磷代谢紊乱、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引起,表现为骨痛、骨折风险增加等症状。
1、调整饮食
限制高磷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磷水平,减少骨骼损害。建议选择低磷乳制品、瘦肉等优质蛋白来源,避免加工食品和含磷添加剂。同时保证充足钙摄入,如低磷高钙的绿叶蔬菜。需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食谱,定期监测血钙、血磷指标。
2、补充钙剂与维生素D
碳酸钙、醋酸钙等钙剂可纠正低钙血症并抑制甲状旁腺激素分泌。骨化三醇或阿法骨化醇等活性维生素D能改善肠道钙吸收,调节骨代谢。使用期间需密切监测血钙、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水平,防止异位钙化等不良反应。
3、使用磷结合剂
司维拉姆、碳酸镧等非钙磷结合剂可有效降低肠道磷吸收,适用于高磷血症患者。需随餐服用,避免与铁剂等药物同服。严重血管钙化者可能需要联合使用不同机制的磷结合剂,具体方案需由肾内科医生评估制定。
4、控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西那卡塞等拟钙剂可通过激活钙敏感受体抑制甲状旁腺激素过度分泌。对于药物控制无效的重度继发性甲旁亢,可能需行甲状旁腺切除术。术后需加强血钙监测,预防低钙血症引起的抽搐等并发症。
5、透析或肾移植
终末期肾病患者需通过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清除血磷等毒素。肾移植可从根本上改善肾功能和骨代谢,但移植后仍需长期监测骨密度。所有治疗均需配合规律复查骨代谢指标、骨密度检测及影像学评估。
肾性骨病患者应保持适度日照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避免剧烈运动防止病理性骨折。每日饮水量需根据尿量调整,限制钠盐摄入减轻水肿。戒烟限酒有助于延缓血管钙化进程。出现新发骨痛或活动受限时须及时复诊,调整治疗方案。定期进行牙齿检查预防颌骨坏死等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