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后发烧可能与感染、药物反应、肿瘤热、骨髓抑制、免疫功能低下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调整化疗方案、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营养支持等方式缓解。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医生指导下处理。
1、感染
化疗药物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增加细菌或病毒感染概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高热伴寒战,血常规显示白细胞计数降低。需完善血培养、痰培养等检查,遵医嘱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阿昔洛韦片等抗感染药物,必要时输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2、药物反应
部分化疗药物如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可能引起药物热,通常表现为低至中度发热,无明确感染灶。体温多在38℃左右,停药后可自行缓解。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退热,同时密切监测体温变化。
3、肿瘤热
恶性肿瘤本身可能释放致热因子导致发热,常见于淋巴瘤、白血病等血液系统肿瘤。发热多呈间歇性,体温曲线不规则,抗生素治疗无效。需通过影像学评估肿瘤进展,调整抗肿瘤方案如使用利妥昔单抗注射液。
4、骨髓抑制
化疗后骨髓功能受抑制可能导致贫血、血小板减少,继发感染性发热。患者伴随乏力、皮肤瘀斑等症状。需定期复查血常规,必要时输注红细胞悬液、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
5、免疫功能低下
化疗会破坏免疫系统,使潜伏病毒如巨细胞病毒再激活,引起反复发热。可检测病毒抗体,遵医嘱使用更昔洛韦氯化钠注射液。同时建议保持口腔清洁,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化疗后发热期间需每日监测体温4次,记录热型变化。保持每日饮水量2000毫升以上,选择高蛋白食物如鱼肉、蛋清补充营养。注意口腔及会阴清洁,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牙龈出血。若体温超过38.5℃或持续72小时未退,应立即返院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指标。恢复期可进行适度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需避免劳累。所有药物使用均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