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牙周炎可能由牙菌斑堆积、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口腔卫生不良、全身性疾病等因素引起。青少年牙周炎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需及时干预以避免牙槽骨吸收。
1、牙菌斑堆积
牙菌斑是黏附于牙齿表面的细菌生物膜,长期未清除会引发牙龈炎症。细菌代谢产物刺激牙龈组织,造成血管扩张和免疫反应,逐渐发展为牙周炎。日常需使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邻面,配合牙线清除菌斑。若已形成牙结石,需通过超声波洁治术去除。
2、激素水平变化
青春期雌激素和睾酮水平升高,可增强牙龈组织对菌斑中炎症介质的敏感性。这种激素相关性龈炎表现为牙龈充血、肥大,易进展为牙周炎。建议青春期加强口腔检查频率,必要时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控制炎症。
3、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缺陷如白细胞黏附缺陷症会增加牙周炎易感性。家族性青少年牙周炎患者常出现早发性牙槽骨吸收,可能与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有关。此类患者需早期使用米诺环素软膏局部治疗,并定期进行牙周维护。
4、口腔卫生不良
刷牙方法不当、未使用牙线等会导致食物残渣滞留,促进致病菌繁殖。长期口腔清洁不足可能引发牙龈乳头炎,进而破坏牙周韧带。推荐使用含氟牙膏配合间隙刷清洁,顽固菌斑可辅助葡萄糖酸氯己定凝胶。
5、全身性疾病
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会加重牙周组织炎症反应,血糖控制不佳者更易发生快速进展性牙周炎。这类患者需在控制原发病基础上,采用甲硝唑片联合牙周基础治疗。血液病或免疫缺陷患者可能出现牙龈坏死,需多学科协作管理。
青少年牙周炎防治需建立每日两次有效刷牙、使用牙线的习惯,每半年接受专业洁治。避免碳酸饮料和高糖饮食,选择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促进胶原合成。出现牙龈出血或口臭持续一周以上时,应及时就诊牙周科进行专业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