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岁半的宝宝发生抽搐可通过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刺激、记录症状、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等方式处理。抽搐可能由高热惊厥、癫痫、脑膜炎、低钙血症、中毒等原因引起。
1、保持呼吸道通畅
宝宝抽搐时需立即将其平卧,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防止窒息。不可强行按压肢体或塞入异物,避免造成二次伤害。家长需清理口腔分泌物,观察呼吸频率与面色变化。若出现呼吸暂停或发绀,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并联系医疗机构。
2、避免刺激
抽搐发作期间应保持环境安静,减少声光刺激。家长不要摇晃或大声呼唤宝宝,避免加重神经系统异常放电。可拉上窗帘、关闭电子设备,同时测量体温。若因高热引发抽搐,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栓剂退热。
3、记录症状
家长需详细记录抽搐开始时间、持续时长、肢体抽动形式(全身性或局部性)、是否伴随眼球上翻或口吐白沫。可用手机拍摄发作视频供医生参考。这些信息有助于鉴别高热惊厥与癫痫,癫痫通常表现为突发意识丧失与规律性肢体抽动,需使用丙戊酸钠口服溶液控制发作。
4、及时就医
首次抽搐发作或持续时间超过5分钟必须急诊处理。医生可能进行血常规、脑电图、头颅CT等检查。若确诊脑膜炎需住院治疗,静脉注射头孢曲松钠注射液。低钙血症引发的抽搐需补充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中毒病例则需洗胃解毒。
5、遵医嘱用药
反复抽搐者需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如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家长不可自行调整剂量。高热惊厥患儿可备用地西泮栓剂应急使用。日常需避免感染诱发因素,定期随访脑电图。疫苗接种后出现抽搐需报告疾控部门,排除疫苗相关性脑病。
抽搐缓解后应让宝宝充分休息,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饮食选择易消化的米糊、蔬菜泥,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家长需学习海姆立克急救法,定期检查家中是否有误食风险物品。建立抽搐发作记录本,随访时向神经科医生提供完整病史资料。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