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老年瘙痒症主要有中药内服、中药外洗、针灸疗法、饮食调理、情志调节五种方法。老年瘙痒症多因气血不足、风燥血热或肝肾阴虚所致,需结合个体体质辨证施治。
1、中药内服
针对气血两虚型可选用当归饮子加减,含当归、白芍、川芎等药材;血热风燥型常用消风散,含生地黄、牡丹皮等;肝肾阴虚型多用六味地黄丸,含熟地黄、山茱萸等。需由中医师根据舌脉辨证开方,避免自行用药。部分患者服药后可能出现胃肠不适,建议饭后温服。
2、中药外洗
苦参、地肤子、白鲜皮各30克煎汤外洗可祛风止痒;艾叶、蛇床子煎水湿敷适用于干燥型瘙痒;伴有皮肤破损者可加金银花、蒲公英消炎。外洗药液温度需保持在37-40℃,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皮肤敏感者需先小面积试用。
3、针灸疗法
常取曲池、血海、三阴交等穴位调和气血,风市、风池穴祛风止痒,配合足三里健脾益气。虚证用补法,实证用泻法,留针20分钟。皮肤感染、出血倾向者禁用。针灸治疗需连续进行10-15次为一疗程。
4、饮食调理
血虚者可食用龙眼肉、红枣煮粥;阴虚燥热者适合银耳羹、百合粥;忌食辛辣刺激及海鲜发物。每日饮水1500-2000毫升,适量补充核桃、黑芝麻等含必需脂肪酸食物。长期饮酒可能加重症状,建议戒除。
5、情志调节
肝郁气滞型瘙痒与情绪波动相关,可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疏肝解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焦虑,夜间瘙痒明显时可听轻音乐助眠。家属应给予心理支持,减少患者搔抓行为。
老年瘙痒症患者需穿着纯棉宽松衣物,洗澡水温不超过40℃,避免使用碱性皂液。冬季可使用凡士林或无香料润肤乳保湿。若皮肤出现糜烂、渗液或持续加重,应及时复诊调整方案。治疗期间记录瘙痒发作时间、诱因及缓解方式,有助于医生优化治疗方案。日常可按摩涌泉穴、太溪穴辅助改善阴虚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