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可能引发脾肿大、感染、出血、高尿酸血症、骨髓纤维化等并发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骨髓增生性肿瘤,病程中可能因白细胞异常增殖导致多系统损害。
1、脾肿大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因髓外造血和白细胞淤积,常出现脾脏进行性肿大。脾肿大会导致左上腹疼痛、早饱感,严重时可引发脾梗死或脾区剧痛。治疗需控制原发病,脾区放射治疗或脾切除术可用于缓解症状,药物可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达沙替尼片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2、感染
异常增生的粒细胞功能缺陷,加上治疗药物的骨髓抑制作用,患者易发生细菌、真菌或病毒感染。常见表现为反复发热、肺炎、口腔溃疡等。预防需定期监测血常规,必要时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细菌或伏立康唑片抗真菌治疗,同时避免接触感染源。
3、出血
血小板功能异常和数量减少可能导致皮肤瘀斑、鼻出血或消化道出血。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抑制正常造血有关。急性出血需输注血小板悬液,药物可选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止血,长期需通过尼洛替尼胶囊等靶向药控制原发病。
4、高尿酸血症
大量白细胞破坏释放核酸代谢产物,可能引发尿酸结晶沉积,表现为关节痛、痛风或肾结石。需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促进排泄,药物选用非布司他片抑制尿酸生成,必要时联用碳酸氢钠片碱化尿液。
5、骨髓纤维化
疾病进展期骨髓可能发生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和髓外造血灶形成。表现为贫血加重、脾脏进一步肿大。治疗可尝试芦可替尼片抑制纤维化进程,严重时需考虑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应保持均衡饮食,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生冷食物预防感染。规律监测血常规和脾脏超声,避免剧烈运动以防脾破裂。出现持续发热、出血倾向或骨痛加重时需立即就医,严格遵医嘱调整靶向药物剂量,不可自行停药或更换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