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结石直径超过10毫米或引发胆管炎、梗阻性黄疸时通常建议手术治疗。胆管结石的手术指征主要有结石直径过大、反复胆道感染、合并胆管狭窄三种情况。
1、结石直径过大
当胆管结石直径超过10毫米时,容易造成胆管机械性梗阻。这类大结石难以通过药物或内镜取出,可能引发持续性右上腹绞痛、寒战高热等症状。临床常采用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或胆肠吻合术,术后需配合熊去氧胆酸胶囊等药物预防复发。
2、反复胆道感染
若每年发作两次以上急性胆管炎,提示存在细菌定植或胆汁淤积。患者会出现剑突下剧痛伴黄疸,血液检查显示白细胞和胆红素显著升高。此时需通过手术清除感染灶,常见术式包括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术后可联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控制感染。
3、合并胆管狭窄
结石长期刺激可能导致胆管壁纤维化狭窄,表现为皮肤瘙痒、陶土样粪便。影像学检查可见胆管局部管腔缩窄。这种情况需要手术解除狭窄段,常选择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术后使用腺苷蛋氨酸肠溶片改善胆汁代谢。
胆管结石患者术后应保持低脂饮食,每日脂肪摄入控制在40克以下,优先选择清蒸鱼、豆腐等易消化食物。规律进行散步等有氧运动有助于胆汁排泄,但术后三个月内避免提举重物。定期复查腹部超声和肝功能,发现腹痛、尿色加深等情况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