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操作流程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7/04 07:54

板层角膜移植术的操作流程主要有术前评估、麻醉准备、角膜植片制备、受体角膜处理、植片缝合固定、术后处理等步骤。

1、术前评估

术前需通过裂隙灯检查、角膜地形图、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评估患者角膜病变范围及深度,排除活动性感染或严重干眼症等禁忌证。同时测量角膜直径以确定植片大小,通常选择比病变区大0.25-0.5毫米的环钻。

2、麻醉准备

多采用局部麻醉联合表面麻醉,球后阻滞麻醉可有效消除眼球运动。全身麻醉适用于儿童或配合度差的患者。麻醉后开睑器暴露术野,必要时行上直肌牵引缝线固定眼球位置。

3、角膜植片制备

供体角膜植片制备需在无菌条件下进行,使用环钻垂直于角膜表面旋转切割,深度控制在病变层以下0.1-0.2毫米。植片边缘需整齐平滑,避免过薄导致术中穿孔。新鲜供体材料需在24小时内使用。

4、受体角膜处理

受体角膜病变组织剥离是关键步骤,先用标记笔划定切除范围,再用钻石刀或板层刀逐层分离病变角膜基质,保留健康的后弹力层及内皮细胞层。术中需注意维持前房稳定性,避免器械损伤虹膜或晶状体。

5、植片缝合固定

采用10-0尼龙线间断缝合,先固定12点、6点、3点、9点四个象限,再补充8-16针。缝线深度需达植片厚度三分之二,线结埋入角膜基质。术中需用角膜曲率计监测散光,调整缝线张力保持角膜表面规则性。

6、术后处理

术毕结膜下注射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佩戴治疗性角膜接触镜保护植片。术后每日裂隙灯观察植片透明度、缝线情况及前房反应,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控制排斥反应,4-6个月后逐步拆除缝线。

术后需严格遵医嘱使用免疫抑制剂滴眼液如他克莫司滴眼液、环孢素滴眼液等预防排斥反应,避免揉眼或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角膜地形图评估屈光状态,若出现植片水肿、新生血管或视力下降需及时就医。饮食上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优质蛋白,保持眼部清洁,外出佩戴防护眼镜减少紫外线刺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