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不耐受和过敏原检查的主要区别在于检测机制、症状表现和临床意义。食物不耐受通常由消化酶缺乏或代谢异常引起,而食物过敏是免疫系统对特定食物蛋白的异常反应。
一、检测机制
食物不耐受检查主要通过检测血清中IgG抗体或评估消化酶活性,例如乳糖不耐受可通过氢呼气试验判断乳糖酶缺乏。食物过敏原检查则需检测IgE抗体,常用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如花生过敏需通过免疫印迹法确认致敏蛋白组分。
二、症状表现
食物不耐受症状多局限于胃肠系统,如腹胀、腹泻,通常在进食后数小时出现。食物过敏则可能引发速发型全身反应,如荨麻疹、喉头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症状常在接触后数分钟内迅速发作。
三、病理基础
食物不耐受与遗传性酶缺陷相关,如苯丙酮尿症因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导致。食物过敏属于I型超敏反应,机体误将食物蛋白识别为病原体,引发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
四、检查方法
食物不耐受可采用食物激发试验或基因检测,如乳糜泻需进行组织转谷氨酰胺酶抗体检测。食物过敏需结合病史与体外检测,严重者需备有肾上腺素笔应急。
五、临床处理
食物不耐受通常通过饮食调整控制,如无乳糖饮食。食物过敏需严格避免致敏食物,对坚果等强致敏原可能需终身规避,急性发作时需立即使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
建议存在相关症状者记录饮食日记辅助诊断,避免自行进行食物激发试验。确诊后应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替代饮食方案,过敏体质者需随身携带医疗警示标识。定期复查评估耐受性变化,儿童患者需注意生长发育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