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小孩是否吞了异物时,建议立即观察是否有呛咳、流涎、拒食或呕吐等症状,并尽快就医检查。儿童误吞异物可能由好奇心驱使、物品放置不当、监护疏忽等因素引起,通常表现为突发性呛咳、吞咽困难、胸痛或腹痛等症状。
1、观察症状
若儿童突然出现频繁呛咳、面色发红或哭闹拒食,需警惕异物卡喉。此时家长应保持儿童安静,避免拍背或催吐,防止异物移位。可尝试海姆立克急救法(1岁以上)或头低臀位拍背法(1岁以下),同时联系急救人员。常见误吞物品包括硬币、纽扣电池、玩具零件等,尖锐或磁性异物需特别重视。
2、检查口腔
家长可轻压儿童舌根检查口腔可见部位是否有异物残留。若发现异物且未完全进入咽喉,可用镊子小心取出,但避免盲目掏挖导致二次伤害。电池类异物即使可见也禁止自行处理,因其腐蚀性可能导致食管穿孔。此时需固定儿童头部防止挣扎,等待专业医疗干预。
3、就医评估
疑似吞咽异物后若无明显不适,仍需在24小时内进行影像学检查。X线可显示金属、玻璃等不透光异物,CT或内镜适用于透光异物的定位。医生可能根据异物性质选择胃镜取出、手术或保守观察,纽扣电池需2小时内紧急处理。家长需准确提供异物类型、吞咽时间及症状变化信息。
4、预防措施
将小物件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高处,定期检查玩具零件牢固性。避免给幼儿喂食整粒坚果、果冻或带刺食物,进食时保持坐姿安静。教育年长儿童勿将物品含在口中玩耍,监护人对高危物品如磁力珠、药品等需专项管理。
5、后续监护
即使异物已取出,家长仍需观察3天是否有发热、呕血或腹痛等迟发穿孔症状。恢复期给予流质或软食,避免粗糙食物摩擦损伤部位。定期复查确认无残留或并发症,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和心理疏导。
儿童活动区域应保持地面清洁无杂物,选择适龄玩具并定期检查完整性。培养儿童进食时细嚼慢咽的习惯,避免奔跑嬉笑时进食。监护人需学习婴幼儿急救技能,家中常备急救联系电话。若儿童有反复吞咽异物史,建议进行行为评估及心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