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衰与慢性心衰可通过起病速度、症状持续时间、临床表现及治疗策略进行区分。急性心衰起病急骤,症状严重且突然加重;慢性心衰病程较长,症状反复且逐渐进展。
急性心衰通常表现为突发严重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可能伴随大汗淋漓、皮肤湿冷等休克症状。症状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迅速恶化,需紧急医疗干预。常见诱因包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或高血压危象。治疗以快速缓解症状为主,如静脉注射利尿剂呋塞米注射液、血管扩张剂硝酸甘油注射液,必要时需无创通气或机械辅助循环支持。
慢性心衰患者多存在长期心血管疾病基础,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扩张型心肌病或心脏瓣膜病。症状呈渐进性,活动后气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时轻时重。患者可能长期服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控制病情,需定期监测体重、限制钠盐摄入。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时会出现类似急性心衰表现,但既往病史可辅助鉴别。
无论急性或慢性心衰患者,均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过度劳累及感染。日常应记录每日体重变化,控制每日液体摄入量在1500-2000毫升,出现气短加重或下肢水肿明显时应及时就诊。心衰患者需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心功能,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患者需加强血糖及肾功能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