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骨质疏松可能与年龄增长、激素水平下降、营养摄入不足、缺乏运动、慢性疾病等因素有关。骨质疏松主要表现为骨密度降低、骨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骨折。
1、年龄增长
随着年龄增长,骨代谢平衡被打破,骨吸收速度超过骨形成速度,导致骨量逐渐减少。成骨细胞活性下降,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强,骨重建过程失衡。这是老年人骨质疏松最主要的生理性原因。
2、激素水平下降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男性睾酮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性激素具有抑制破骨细胞活性的作用,其减少会导致骨吸收增加。甲状旁腺激素分泌增多也会加速骨钙流失。
3、营养摄入不足
钙和维生素D摄入不足会影响骨基质矿化。蛋白质缺乏会影响胶原合成,导致骨基质形成减少。长期低钙饮食、维生素D缺乏会影响钙的吸收利用,加速骨量丢失。
4、缺乏运动
机械负荷刺激减少会导致骨形成减少。长期卧床或缺乏负重运动,骨骼失去应力刺激,成骨细胞活性降低。适量运动能促进骨形成,预防骨量丢失。
5、慢性疾病
糖尿病、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疾病会影响骨代谢。糖皮质激素长期使用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增加破骨细胞活性。胃肠道疾病会影响钙和维生素D的吸收。
建议老年人保证充足的钙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进行负重运动,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阿仑膦酸钠片、唑来膦酸注射液、雷洛昔芬片等。注意预防跌倒,降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