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早期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发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症状。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接触疫水传播,典型症状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表现。
1、皮肤瘙痒
尾蚴侵入皮肤时会引起局部刺痛和丘疹,常见于接触疫水的四肢皮肤。这种尾蚴性皮炎通常在感染后数小时出现,表现为红色小疹子伴剧烈瘙痒,持续1-3天可自行消退。接触疫水后立即擦干身体有助于减少感染概率。
2、发热
急性期患者会出现38-40℃的弛张热,多伴有畏寒、头痛等全身症状。发热与虫体代谢产物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通常持续2-4周,严重者可出现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增高。此时需与疟疾、伤寒等发热性疾病鉴别。
3、腹痛腹泻
虫卵沉积在肠壁会导致左下腹阵发性疼痛,粪便呈黏液脓血样。慢性感染者可能出现间歇性腹泻与便秘交替,肠黏膜形成息肉样增生。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溃疡和虫卵结节,粪便孵化法可检出毛蚴。
4、肝脾肿大
门静脉系统虫卵沉积引发肝纤维化,表现为肋下可触及硬质肝脏,脾脏进行性增大伴脾功能亢进。晚期可出现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等门脉高压表现,超声检查显示特征性的网络状肝纤维化改变。
预防血吸虫病需避免接触疫水,必须下水时应穿戴防护装备。流行区居民应定期接受病原学筛查,确诊患者需使用吡喹酮片进行规范治疗。慢性患者应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进食粗糙食物损伤食管静脉,出现呕血或黑便需立即就医。疫区水域灭螺和粪便无害化处理是阻断传播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