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晚上睡不着可能由生理性衰老、环境干扰、情绪压力、慢性疼痛、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心理疏导、药物干预等方式缓解。
1、生理性衰老
老年人睡眠时间减少与褪黑素分泌下降有关,昼夜节律调节能力减弱导致入睡困难。建议保持固定起床时间,白天适当晒太阳帮助调节生物钟,避免午睡超过30分钟。部分高龄人群可能仅需5-6小时睡眠即满足生理需求,无须过度焦虑。
2、环境干扰
卧室光线过强、噪音干扰或床垫不适等环境因素易导致浅睡眠。需保持室温18-22摄氏度,使用遮光窗帘,必要时佩戴防噪耳塞。夜间频繁起夜时可安装感应小夜灯,避免强光刺激影响褪黑素分泌。
3、情绪压力
退休生活适应不良、孤独感或经济压力可能引发焦虑性失眠。认知行为疗法中的睡眠限制法效果较好,即仅卧床实际睡眠时间,逐步延长卧床时长。家属应协助建立每日社交活动计划,睡前2小时可进行冥想练习。
4、慢性疼痛
骨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引起的夜间疼痛会中断睡眠周期。除治疗原发病外,睡前1小时用40℃温水泡脚20分钟可改善血液循环,疼痛发作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镇痛药物。
5、神经系统疾病
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常伴发睡眠结构紊乱,表现为夜间谵妄或肢体不自主运动。多导睡眠监测可明确是否为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必要时需使用盐酸多奈哌齐片、普拉克索片等神经调节药物。
建议晚餐提前至18点前完成,避免摄入浓茶、咖啡因及高脂饮食,睡前1小时饮用200毫升温牛奶含有的色氨酸有助于睡眠。每日进行30分钟太极拳或散步等低强度运动,但睡前3小时应结束锻炼。长期失眠合并日间嗜睡、记忆力下降时需到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