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角型青光眼通常需要进行眼压测量、视野检查、视神经检查、前房角镜检查、角膜厚度测量等检查。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视神经病变,早期诊断和定期监测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1、眼压测量
眼压测量是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基础检查,通过非接触式眼压计或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内压。眼压持续升高可能损伤视神经,正常眼压范围为10-21毫米汞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正常眼压性青光眼,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视野检查
视野检查可评估视神经功能损害程度,采用自动静态阈值视野计检测视野缺损通常从周边开始,逐渐向中心发展。早期表现为旁中心暗点或鼻侧阶梯,晚期形成管状视野。检查需重复进行以追踪病情变化。
3、视神经检查
视神经检查通过裂隙灯生物显微镜或眼底照相评估视盘形态,特征性改变包括杯盘比增大、盘沿切迹、视盘出血等。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可定量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早期发现细微结构改变。
4、前房角镜检查
前房角镜检查用于确认房角开放状态,排除继发性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房角结构正常但小梁网功能异常,检查可见宽角开放,无虹膜前粘连。需在暗室条件下使用Goldmann三面镜或房角镜完成。
5、角膜厚度测量
角膜厚度测量通过超声测厚仪或前段OCT实现,中央角膜厚度影响眼压测量值。角膜较薄者实际眼压可能被低估,较厚者可能被高估。标准角膜厚度为520-540微米,测量结果需用于校正眼压值。
确诊开角型青光眼后应每3-6个月复查眼压和视神经状况,避免剧烈运动和憋气动作,控制咖啡因摄入。保持规律作息,遵医嘱使用降眼压药物,出现视物模糊、虹视等症状及时就诊。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眼科体检,有家族史者需提前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