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治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发布于 2025/07/04 14:21

血浆置换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低血压、出血倾向、电解质紊乱、感染风险增加等。

1、过敏反应

血浆置换过程中使用的置换液或抗凝剂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轻度过敏可通过暂停治疗并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严重过敏需立即停止治疗并注射肾上腺素。过敏体质患者治疗前应详细告知医生病史。

2、低血压

体外循环导致血容量暂时性减少可能引发低血压,常见头晕、冷汗、心悸等症状。治疗中需持续监测血压,调整血流速度,必要时补充生理盐水或白蛋白溶液。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发生血压波动,需提前评估心功能状态。

3、出血倾向

抗凝剂使用及血小板损耗可能增加出血风险,表现为穿刺点渗血、牙龈出血等。治疗前需检测凝血功能,调整抗凝剂用量。术后压迫穿刺部位至少20分钟,24小时内避免剧烈活动。严重血小板减少者可考虑输注血小板悬液。

4、电解质紊乱

血浆成分大量置换可能导致钙、镁、钾等电解质失衡,引发手足抽搐、心律失常等症状。治疗中需定期检测电解质水平,必要时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或门冬氨酸钾镁注射液。肾功能不全患者需特别注意钾离子监测。

5、感染风险

导管置入及免疫球蛋白流失可能增加感染概率,常见发热、寒战等表现。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可降低感染风险。免疫缺陷患者可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出现感染症状时需及时进行血培养检查。

接受血浆置换治疗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穿刺部位出血。饮食上注意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帮助血浆蛋白再生。每日监测体温及穿刺点情况,出现持续发热或局部红肿需及时就医。治疗后1周内避免接种疫苗,定期复查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医护人员会根据个体情况调整置换频率和置换量,最大限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