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症主要由遗传因素、心理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和胃肠道功能紊乱等因素引起。该疾病通常表现为对体重增长的强烈恐惧、刻意限制进食、体像障碍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营养不良、内分泌失调等并发症。
1、遗传因素
家族中有进食障碍病史者患病概率显著增高,特定基因可能影响食欲调节和情绪控制。这类患者常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需结合心理治疗与营养支持。临床常用盐酸氟西汀胶囊、奥氮平片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同时建议亲属参与家庭治疗。
2、心理因素
完美主义性格、创伤经历或情感压抑可能引发病态体像认知。患者多存在扭曲的自我评价,将体重控制作为应对压力的方式。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纠正错误观念,配合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必要时需住院进行营养重建。
3、社会文化因素
过度强调瘦身的社会审美压力是重要诱因,青少年易受媒体和同龄人影响。这类情况需通过健康教育改善体像认知,限制接触不良信息。对于继发闭经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戊酸雌二醇片调节激素水平。
4、神经生物学因素
下丘脑-垂体轴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饱腹感信号紊乱,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失衡会加剧进食焦虑。这类患者需进行神经内分泌检查,可能需使用米氮平片等调节食欲药物,配合定期营养监测。
5、胃肠道功能紊乱
长期节食会导致胃排空延迟、肠蠕动减弱,形成恶心腹胀的恶性循环。建议采用少量多餐方式,必要时使用多潘立酮片改善胃肠动力。严重营养不良者需肠内营养支持,逐步恢复消化功能。
预防厌食症需建立科学的体重认知,避免极端节食行为。家长应关注青少年的饮食心理状态,定期监测体重变化。出现持续拒食、月经紊乱等症状时,应及时到精神心理科或营养科就诊,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日常可记录饮食日记,参加正念饮食训练,逐步重建健康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