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牛奶后可能出现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严重时可能引发脱水或电解质紊乱。乳糖不耐受主要因肠道乳糖酶分泌不足导致,可分为先天性、继发性和原发性三类。
乳糖不耐受者摄入牛奶后,未分解的乳糖进入结肠被细菌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和短链脂肪酸。气体蓄积引发腹胀、肠鸣音亢进、排气增多;短链脂肪酸增加肠道渗透压,导致水分滞留并刺激肠蠕动加快,表现为腹痛、水样腹泻。症状通常在饮奶后30分钟至2小时出现,严重程度与乳糖摄入量及个体耐受差异相关。长期未经管理的乳糖不耐受可能造成钙与维生素D吸收障碍,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少数重度乳糖不耐受者可能出现呕吐、头痛等全身症状,婴幼儿持续腹泻可能引起脱水、代谢性酸中毒。继发性乳糖不耐受若由感染性肠炎引起,可能伴随发热、黏液便;若由乳糜泻导致,可能出现体重下降、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这类情况需排查原发病因,避免单纯归因于乳糖不耐受而延误治疗。
建议乳糖不耐受人群选择无乳糖牛奶或酸奶等发酵乳制品,少量分次饮用可提高耐受性。出现持续腹泻或脱水症状应及时就医,儿童及老年人需特别注意电解质平衡监测。日常可补充钙强化食品或钙剂,维持骨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