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7/04 15:19

后循环缺血通常由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引起,主要因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颈椎病变、心源性栓塞、血液动力学改变及血管炎等。后循环缺血可能导致眩晕、复视、共济失调等症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并针对性治疗。

1、动脉粥样硬化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或糖尿病可导致椎基底动脉内膜增厚,形成斑块使血管狭窄。斑块破裂可能引发血栓,进一步阻塞血流。患者常伴有头晕、行走不稳,需通过颈部血管超声或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狭窄程度。治疗可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药物稳定斑块,配合控制基础疾病。

2、颈椎病变

颈椎退行性变或外伤可能压迫椎动脉,尤其在转头时诱发缺血。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会机械性影响血流,表现为体位性眩晕、颈部疼痛。颈椎X线或CT可明确诊断,需避免突然转头动作,物理治疗如颈椎康复训练可能改善症状,严重时需手术解除压迫。

3、心源性栓塞

房颤、心脏瓣膜病等疾病易形成附壁血栓,脱落后随血流阻塞后循环小动脉。此类缺血常突发且症状较重,可能出现意识障碍、视野缺损。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可辅助诊断,需长期服用华法林钠片等抗凝药物,必要时行左心耳封堵术预防复发。

4、血液动力学改变

严重脱水、失血或降压过度会导致全身灌注不足,后循环区域对低血压更敏感。患者可能出现短暂性黑矇、恶心,血压监测显示收缩压显著降低。需及时补液或调整降压方案,贫血者可补充琥珀酸亚铁片,同时排查消化道出血等潜在诱因。

5、血管炎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大动脉炎可侵袭椎基底动脉,引起血管壁炎症性狭窄。多伴有低热、疲劳等全身症状,血液检查可见炎性指标升高。糖皮质激素如醋酸泼尼松片可缓解炎症,免疫抑制剂如甲氨蝶呤片可能用于控制病情进展,需定期复查血管影像。

后循环缺血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突然起身或剧烈转头,控制血压血脂在合理范围。饮食宜低盐低脂,适量补充富含维生素B12的鱼类和蛋类,适度进行平衡训练如太极拳有助于改善共济失调。若出现频繁眩晕或肢体无力,须立即就医排除急性脑梗死。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