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是后背疼可能与肌肉劳损、骨质疏松、脊柱退行性变、内脏疾病、心理因素等原因有关,可通过热敷理疗、药物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长期后背疼痛需排查器质性疾病,建议尽早就医明确病因。
1、肌肉劳损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或重复性动作会导致背部肌肉持续紧张,引发乳酸堆积和肌纤维微损伤。常见于伏案工作者、重体力劳动者,疼痛多集中在肩胛区或下背部,活动时加重。可通过局部热敷、红外线理疗缓解,必要时使用双氯芬酸钠凝胶等外用药物。日常需注意调整坐姿,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
2、骨质疏松
中老年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易出现椎体骨量减少,严重时引发压缩性骨折导致持续性背痛。疼痛在夜间或负重时加剧,可能伴随身高缩短。确诊需进行骨密度检测,治疗包括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等抗骨质疏松药物,配合日光浴和阻力训练。
3、脊柱退行性变
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退行性病变会压迫神经根引发放射性疼痛。常见于50岁以上人群,疼痛可向臀部下肢放射,伴麻木感。轻度病例可通过牵引、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者需考虑椎间孔镜手术。避免久坐和弯腰搬重物是重要预防措施。
4、内脏疾病牵涉痛
胆囊炎疼痛多向右肩胛区放射,胰腺炎疼痛呈腰带样向背部投射,心绞痛可能表现为左侧背痛。这类疼痛常与饮食、体位改变相关,需通过超声、心电图等检查鉴别。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如胆结石患者可能需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5、心理因素影响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通过神经肌肉紧张机制引发慢性背痛,疼痛部位游走且与体位无关。此类患者多伴随睡眠障碍,体检无明确器质性病变。认知行为疗法和适度运动比单纯药物更有效,必要时可短期使用盐酸度洛西汀肠溶胶囊调节神经递质。
建议保持规律作息和适度核心肌群锻炼,如游泳、平板支撑等低冲击运动。睡眠时选择硬度适中的床垫,侧卧时在双腿间放置枕头减轻脊柱压力。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优质蛋白,控制精制糖摄入以减轻炎症反应。若疼痛超过两周不缓解或伴随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须及时至骨科或疼痛科就诊完善影像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