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腔息肉可能由雌激素水平异常、慢性炎症刺激、医源性损伤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保守治疗、宫腔镜电切术、子宫内膜切除术等方式治疗。
1、雌激素水平异常
长期雌激素刺激可能导致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生形成息肉,常见于围绝经期或激素替代治疗人群。患者可能出现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症状。临床常用黄体酮胶囊、地屈孕酮片等药物调节激素,必要时行宫腔镜下息肉摘除术。建议定期复查超声监测内膜变化。
2、慢性炎症刺激
反复宫腔感染或宫颈炎可能诱发炎性息肉形成,多伴随白带异常、接触性出血等症状。治疗需联合抗炎与手术,如头孢克肟分散片抗感染后行宫腔镜手术。术后需预防感染,避免宫腔操作减少复发风险。
3、医源性损伤
多次人工流产、诊刮等操作可能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导致修复异常形成息肉。此类息肉易复发,建议选择冷刀切除术保护内膜。术后可短期使用屈螺酮炔雌醇片调节周期,同时加强营养促进内膜修复。
宫腔息肉患者应保持外阴清洁,避免盆浴及性生活1个月。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出现异常出血需及时就诊。日常注意调节情绪压力,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避免高雌激素饮食如蜂王浆等。规律运动有助于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但术后2周内禁止剧烈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