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ESD)后病理显示癌变需结合病理类型及浸润深度选择追加手术、放化疗或密切监测。主要处理方式有追加根治性手术、辅助放疗、辅助化疗、靶向治疗、定期内镜复查。
1、追加根治性手术
若病理提示黏膜下层浸润或存在脉管侵犯,通常需追加胃癌根治术或肠癌根治术。标准术式包括远端胃大部切除术、全胃切除术等,可彻底清除病灶及区域淋巴结。术后需配合病理分期制定后续治疗方案,早期发现癌变时手术治愈率较高。
2、辅助放疗
针对局部进展期病变或切缘阳性者,术后辅助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概率。放疗常采用三维适形技术,重点照射瘤床及淋巴引流区,疗程持续5-6周。放疗期间可能出现放射性胃肠炎,需配合黏膜保护剂如瑞巴派特片缓解症状。
3、辅助化疗
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如低分化、神经侵犯者,推荐采用含铂类或氟尿嘧啶的联合化疗方案。常用药物包括奥沙利铂注射液、卡培他滨片等,可杀灭潜在微转移灶。化疗期间需监测骨髓抑制及肝肾功,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纠正不良反应。
4、靶向治疗
若检测到HER2阳性或微卫星不稳定等分子特征,可联合曲妥珠单抗注射液或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进行精准治疗。靶向药物通过阻断特定信号通路抑制肿瘤生长,需定期评估心脏毒性及免疫相关不良反应。
5、定期内镜复查
对于原位癌或黏膜内癌患者,可选择每3-6个月进行高清染色内镜随访。复查时重点观察原手术瘢痕及周围黏膜,发现可疑病变立即活检。同时需检测肿瘤标志物如CEA、CA19-9,结合腹部CT评估远处转移情况。
术后应保持低脂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及矿物质,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胃肠负担。建立规律作息习惯,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以降低复发风险。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营养指标,出现腹痛、黑便等异常症状需及时返院检查。保持积极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科支持缓解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