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小儿感冒的病毒主要有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冠状病毒等。这些病毒可通过飞沫传播或接触传播,导致儿童出现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
1、鼻病毒
鼻病毒是小儿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占病例半数以上。该病毒通过鼻腔或眼结膜侵入,复制于上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损伤后引发局部炎症反应。患儿可能出现打喷嚏、清水样鼻涕、咽部不适等症状。家长需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儿童接触已感染者。临床常用利巴韦林颗粒、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等药物对症治疗。
2、呼吸道合胞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易感染2岁以下婴幼儿,冬季流行率高。病毒主要侵犯细支气管上皮细胞,导致气道黏液分泌增多和炎症反应。典型症状包括喘息、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呼吸状态,必要时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进行雾化治疗。重症病例可能需要住院接受帕利珠单抗注射液干预。
3、腺病毒
腺病毒感染可引起小儿感冒伴结膜炎或咽结膜热,全年均可发病。病毒通过呼吸道或消化道传播,潜伏期较长。除发热咳嗽外,患儿可能出现眼结膜充血、咽部滤泡增生等表现。家长应注意患儿用眼卫生,避免揉眼传播。临床可选用更昔洛韦滴眼液联合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进行治疗。
4、副流感病毒
副流感病毒有4个血清型,其中1型和3型常导致小儿喉气管支气管炎。病毒侵袭喉部及大气道黏膜,可能引发犬吠样咳嗽、声嘶等症状。家长需保持环境湿度,避免患儿哭闹加重喉头水肿。急性期可使用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缓解气道痉挛,严重病例需考虑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治疗。
5、冠状病毒
除新型冠状病毒外,普通冠状病毒也是小儿感冒的常见病原。病毒主要引起上呼吸道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消化道不适。该病毒变异较快,可导致反复感染。家长应培养儿童勤洗手的习惯,减少病毒接触机会。对症治疗可选用小儿感冒退热糖浆或连花清瘟颗粒等中成药。
预防小儿感冒需注意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患儿饮食应以易消化食物为主,适当补充维生素C。若出现高热不退、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等情况,家长应立即带孩子就医。平时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等方式增强儿童对呼吸道病毒的抵抗力。